Exploration status and geological advantages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China Offshore
-
-
-
表 1 黄海北部盆地D坳陷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ight oil accumulation between D Depression in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Basin and Ordos Basin
对比项目 鄂尔多斯盆地 黄海北部盆地D坳陷 气源
条件烃源层系分布 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半深湖—深湖相泥岩,有效面积约10×104 km2,暗色泥岩及炭质泥岩厚30~60 m,最厚130 m,其中优质烃源岩分布范围近5×104 km2 中—上侏罗统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有效面积约0.4×104 km2;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累计厚度为400~700 m,其中上侏罗统上部优质烃源岩厚度为0~140 m,分布范围约400 km2 有机质 丰度 暗色泥岩及炭质泥岩TOC为6%~22%,生烃潜量(S1+S2)均值为43.58 mg/g 上侏罗统暗色泥岩TOC为0.10%~6.08%,生烃潜量(S1+S2)为0.02~105.65 mg/g,均值为6.84 mg/g 类型 Ⅰ、Ⅱ1型为主,少量Ⅱ2型,属倾油型 上侏罗统:Ⅱ1—Ⅱ2型为主,部分Ⅰ型,属倾油型 热演化 Ro为0.85%~1.15%,处于成熟的生油高峰期 Ro为0.53%~2.20%,除个别受火成岩影响外,大部分Ro为0.60%~1.18%,处于低成熟—成熟生油高峰期 储集
条件储集岩分布 长7段和长6段细砂岩—极细砂岩致密且非均质性强,三角洲前缘砂体连续分布 下白垩统细砂岩致密且非均质性强,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连续性好,局部为“甜点” 物性特征 长7段砂岩,孔隙度为4%~10%,均值7.2%,渗透率全部<0.3×10−3 μm2,均值0.18×10−3 μm2,储层致密 下白垩统砂岩,孔隙度为2.0%~10.0%,均值6.83%,渗透率为(0.01~0.50)×10−3 μm2,均值0.49×10−3 μm2,储层致密 源-储配置条件 长7—长6沉积期,多套砂-泥岩形成源储互层共生组合。发育“三明治”“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3类源-储配置组合 上侏罗统上部优质烃源岩紧邻下白垩统砂岩储层,是对下白垩统油藏的最主要贡献者。发育“下生上储上盖”和“自生自储自盖”2类源-储配置组合 原油密度/(g/cm3) 0.80~0.86 0.875 4 压力系数 0.75~0.85 约1.0 表 2 黄海南部盆地中部隆起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成藏地质条件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ight gas reservoir-forming between Central Uplift in the Southern Yellow Basin and Ordos Basin
对比项目 鄂尔多斯盆地 黄海南部盆地中部隆起及南部坳陷 气源
条件烃源层系分布 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层系,面积18×104 km2,暗色泥岩及炭质泥岩厚30~60 m,煤层单层厚5~10 m,累计厚度10~25 m 二叠系含煤层系,面积约10×104 km2,大隆组—龙潭组和孤峰组—栖霞组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及嗅灰岩总厚达300~360 m,煤层单层厚度0.2~3.5 m,累计厚度10~15 m 有机质 丰度 暗色泥岩TOC为1.92%~2.3%,煤岩TOC为70.8%~83.2% 暗色泥岩TOC为0.18%~4.85%,炭质泥岩TOC为7.77%~12.41% 类型 Ⅲ型为主,少量Ⅱ2型,属倾气型 Ⅲ型为主,部分Ⅱ2型,少量Ⅱ1型及Ⅰ型,倾气型为主,部分倾油型 热演化 除盆地北部局部为低成熟外,大多数区域源岩进入成熟—高成熟大量生气阶段 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及煤系源岩均已进入成熟,部分过成熟大量生气阶段 储集
条件储集岩类型
及分布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广布于盆内的河流三角洲和冲积扇砂岩储层连续性好 龙潭组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细砂岩非均质性储层以及石炭系致密灰岩(局部含裂缝)分布广连续性好 物性特征 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砂岩储层,孔隙度为4%~8%,渗透率为(0.38~5.89)×10−3 μm2,储层致密 龙潭组中细砂岩,孔隙度为0.25%~2.6%,渗透率为(0.004 7~0.10)×10−3 μm2;石炭系灰岩,孔隙度为0.10%~1.6%,80%样本渗透率<0.001×10−3 μm2,裂缝样品渗透率为(0.009 8~0.619)×10−3 μm2 源-储配置条件 砂泥岩频繁互层,源-储紧邻叠置构成“三明治”式源-储一体化组合,配置条件很好 龙潭组中部“好—最好”及下部“优质”烃源岩与本层段致密砂岩频繁互层及与紧邻的石炭系致密灰岩(局部含裂缝)构成“自生自储上盖”“上生下储上盖”2类源-储一体化组合,配置条件好 表 3 中国近海海域主要盆地致密砂岩储集物性特征
Table 3.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tight sandstone in major basins offshore China
盆地 层系 孔隙度/% 渗透率/10−3 μm2 主要分布区 渤海海域 沙河街组(深度>3 000 m) 一、二段 3.0~8.0 0.06~5.0 渤中凹陷南部 三段 2.0~12.4 0.01~0.97 东海陆架 花港组下段(深度>3 500 m) 2~13 0~1 西湖凹陷 平湖组(深度>3 500 m) 5~10 <5.0 台西及台西南 白垩系 4.8~19.3 <1.0 北港隆起、中央隆起 始新统二段 8~12 0.02 厦澎凹陷 中新统 1.8~9.0 <1 新竹凹陷 珠江口 珠海组(深度>3 600 m) 5~15 0.556~1.32 文昌A凹陷 琼东南 崖城组、陵水组(深度>3 000 m) <15 <10 南部深水区 莺歌海 黄流组一段 <15 0.08~2.73 DF13-1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