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摩沟泥石流形成机制与成灾特征

高波, 张佳佳, 王军朝, 陈龙, 杨东旭. 西藏天摩沟泥石流形成机制与成灾特征[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9, 46(5): 144-153. do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9.05.19
引用本文: 高波, 张佳佳, 王军朝, 陈龙, 杨东旭. 西藏天摩沟泥石流形成机制与成灾特征[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9, 46(5): 144-153. do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9.05.19
GAOBo, .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in the Tianmo gully in Tibet[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2019, 46(5): 144-153. do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9.05.19
Citation: GAOBo, .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in the Tianmo gully in Tibet[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2019, 46(5): 144-153. do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9.05.19

西藏天摩沟泥石流形成机制与成灾特征

  •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279;DD20190644;20190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02315)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高波 ;  张佳佳 ;  王军朝 ;  陈龙 ;  杨东旭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in the Tianmo gully in Tibet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s: GAOBo ; 
  • 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天摩沟于2007年9月、2010年7月、2010年9月和2018年7月分别发生大型和巨型泥石流,4次泥石流活动均不同程度堵塞主河帕隆藏布,淤埋国道318或摧毁桥梁,堰塞湖淹没村道、溃决造成下游塌岸,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尤其是交通干道造成极大危害。文章针对以上4次泥石流活动,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泥石流发生前的孕灾背景进行解译,同时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和地面调查对天摩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和成灾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天摩沟内冰川发育,年际变化大,目前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方式为岩崩和堵溃,其中2018年和2007年为岩崩引发,2010年为堵溃引发,该沟同时具有冰川泥石流和降雨泥石流的特征。(2)经历了2007年和2010年3次大规模泥石流后,天摩沟内斜坡类物源储量增加了19.6%,绝大部分启动的冰碛物和崩滑物源都转化为泥石流沟道堆积物或冲出沟口。(3)天摩沟2018年泥石流容重为2.10 g/cm3,为黏性泥石流,流速快冲击力强,帕隆藏布河道受到挤压多次变道,历史上最大偏移距离为190 m。(4)2018年7月11日泥石流成因为降雨条件下加剧冰川消融引发主沟沟源右侧岩崩,形成多阵次泥石流,主泥石流体积18×104 m3,淤埋G318近220 m。后续依然具有暴发大型泥石流的可能性,建议进行防治降低其危害程度。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27
  • PDF下载数:  8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8-10-31
修回日期:  2019-02-19
刊出日期:  2019-10-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