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进展与展望

田聪, 苏晶文, 倪化勇, 王睿. 2021.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进展与展望. 华东地质, 42(2): 147-156. doi: 10.16788/j.hddz.32-1865/P.2021.02.003
引用本文: 田聪, 苏晶文, 倪化勇, 王睿. 2021.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进展与展望. 华东地质, 42(2): 147-156. doi: 10.16788/j.hddz.32-1865/P.2021.02.003
TIAN Cong, SU Jingwen, NI Huayong, WANG Rui. 2021.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evaluation. East China Geology, 42(2): 147-156. doi: 10.16788/j.hddz.32-1865/P.2021.02.003
Citation: TIAN Cong, SU Jingwen, NI Huayong, WANG Rui. 2021.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evaluation. East China Geology, 42(2): 147-156. doi: 10.16788/j.hddz.32-1865/P.2021.02.003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进展与展望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地下全要素信息集成与智能建模技术(编号:2019YFC0605102)"、中国地质调查局"皖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编号:DD2019026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多尺度三维动态评价的模型与方法研究(编号:42071256)"项目联合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田聪,1991年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质调查及地下空间评价工作。Email:158790742@qq.com。
    通讯作者: 苏晶文,1979年生,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及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作。Email:sujw@mail.cgs.gov.cn。
  •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evaluation

More Information
  •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解决城市问题、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及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全面评价是保障地下空间安全利用的前提。文章系统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的资源属性及评价现状,梳理了目前主要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不同城市的应用进展。当前,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赋值,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资源容量、质量、价值及潜力进行评估,特点是评价目的多样、内容广泛、指标选取各具特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权重赋值主观性强、评价模型不完善等。在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地下多种资源协同评价、全空间三维评价、地质环境响应评价三方面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的发展趋势,这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加载中
  • [1]

    程光华, 苏晶文, 李采, 等.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战略构想[J]. 华东地质, 2019, 40(3):226-233.

    [2]

    钱七虎.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1998, 18(2):69-74.

    [3]

    朱大明. "地下空间学"学科体系引论[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 7(4):619-627.

    [4]

    李寅君.鞍山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管理模式研究[D]. 沈阳:沈阳建筑大学, 2012.

    [5]

    朱合华, 骆晓, 彭芳乐, 等.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17, 19(6):12-17.

    [6]

    雷升祥, 申艳军, 肖清华, 等.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理念[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9, 15(4):965-979.

    [7]

    油新华, 何光尧, 王强勋, 等.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隧道建设, 2019, 39(2):173-188.

    [8]

    张彬, 徐能雄, 戴春森. 国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趋势与启示[J]. 地学前缘, 2019, 26(3):48-56.

    [9]

    刘俊, 罗捷.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四川建筑, 2015, 35(5):10-11.

    [10]

    朱合华, 丁文其, 乔亚飞, 等. 简析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挑战[J]. 地学前缘, 2019, 26(3):22-3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T 51358-2019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标准[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7:1-21.

    [12]

    黄莉, 王直民, 鲍海君, 等. 城市地下空间的资源属性与开发特性分析[J]. 上海国土资源, 2018, 39(2):37-40.

    [13]

    程光华, 王睿, 赵牧华, 等.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地学前缘, 2019, 26(3):39-47.

    [14]

    郑桂森, 王继明, 何静, 等. 地下空间资源的属性特征[J]. 城市地质, 2017, 12(4):1-5.

    [15]

    王波.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的探索与实践[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16]

    童林旭, 祝文君.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8-9.

    [17]

    赵景伟, 张晓玮.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控制、规划与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68-69.

    [18]

    柳昆, 彭建, 彭芳乐.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 7(2):219-231.

    [19]

    王海刚, 贾三满, 杨艳, 等. 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质量评估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 2011, 32(1):59-62.

    [20]

    吴立新, 姜云, 车德福, 等.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模糊综合评估与3D可视化[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7, 36(1):97-102.

    [21]

    郭建民, 祝文君.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下空间资源潜在价值评估[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1(5):655-659.

    [22]

    汪侠, 黄贤金, 甄峰, 等.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潜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8):1122-1127.

    [23]

    张平, 陈志龙.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以扬州老城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2, 36(11):29-32.

    [24]

    STERLING R L, NELSON S.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J]. Underground Space, 1982, 7(2):86-103.

    [25]

    ZHAO J, CHOA V.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ock Caverns in Singapore Part C:Planning and Location Selection[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996, 11(1):81-84.

    [26]

    BOBYLEV N.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 Alexanderplatz area, Berlin:Research into the quantific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use[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incorporating Trenchless Technology Research, 2010, 25(5):495-507.

    [27]

    YOUSSEF A M, PRADHAN B, TARABEES E.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contribution from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1, 4(3):463-473.

    [28]

    NEZARAT H, SERESHK F, ATAEI M. Ranking of geological risks in mechanized tunneling by using 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FAHP)[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incorporating Trenchless Technology Research, 2015, 50(8):358-364.

    [29]

    DOYLE M R. From hydro/geology to the streetscape:Evaluating urban underground resource potential[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incorporating Trenchless Technology Research, 2015, 55(5):83-95.

    [30]

    彭建, 柳昆, 郑付涛, 等. 基于AHP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4):688-694.

    [31]

    陈吉祥, 白云, 刘志, 等. 上海市深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研究[J]. 现代隧道技术, 2018, 55(增刊):1243-1254.

    [32]

    官善友, 朱锐, 高振宇. 地质条件对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及分区评价[J]. 工程勘察, 2008(9):6-10.

    [33]

    潘朝, 吴立, 左清军, 等. 基于模糊数学的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3, 20(2):19-23.

    [34]

    汪侠, 黄贤金, 汤晋.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潜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6(2):213-218.

    [35]

    张玉敏. 哈尔滨市核心城区三维工程地质结构及地下空间适宜性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2.

    [36]

    徐军祥, 秦品瑞, 徐秋晓, 等. 济南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J]. 山东国土资源, 2012, 28(8):14-17.

    [37]

    章梦霞. 三维视角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38]

    胡宁. 基于可拓法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2.

    [39]

    夏友, 马传明. 郑州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4, 10(3):493-497.

    [40]

    周臻, 吴文博, 李晓昭. 基于GIS的苏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价值评价[J]. 中国水运, 2013, 13(12):86-88.

    [41]

    吴文博, 曹亮, 刘健, 等. 苏州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因素的分析评价[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3, 33(2):131-139.

    [42]

    刘健, 魏永耀, 高立, 等. 苏州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J]. 地质学刊, 2014, 38(1):94-97.

    [43]

    吴炳华, 张水军, 徐鹏雷, 等.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 13(增刊):16-21.

    [44]

    胡学祥. 基于ArcGIS的宁波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评价及应用研究[D]. 宁波:宁波大学, 2014.

    [45]

    欧孝夺, 杨荣才, 周东, 等. AHP法在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9, 29(4):474-480.

    [46]

    江思义, 王启耀, 李春玲, 等. 基于专家-层次分析法的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9, 15(5):1290-1299.

    [47]

    郑强.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潜力研究——以天府新区为例[D].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3.

    [48]

    张晓彤.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49]

    王永立, 沈健, 齐波. 基于GIS-Fuzzy的地下空间资源评价[J]. 城市地质, 2008, 3(2):43-47.

    [50]

    蒋旭, 王婷婷, 穆静.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与资源量的应用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8, 14(5):1145-1153.

    [51]

    齐波, 张一飞. 天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探讨[J]. 城市地质, 2010, 5(2):1-5.

    [52]

    徐定芳, 何阳, 范毅, 等.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例[J]. 矿业工程研究, 2019, 34(1):70-78.

    [53]

    王振宇, 朱太宜, 王星华. 长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9, 16(5):1274-1281.

    [54]

    杨大顺. 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及基于GIS的可视化研究[D]. 邯郸:河北工程大学, 2010.

    [55]

    刘森, 董志良. 雄安新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 42(6):57-62.

    [56]

    张璐, 章广成, 吴江鹏. 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4(3):488-494.

    [57]

    谭飞, 汪君, 焦玉勇, 等. 城市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研究国内外现状及趋势[J/OL]. 地球科学, (2020-6-18)[2021-01-2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874.P.20200618.1440.006.html.

    [58]

    祝文君, 童林旭. 北京旧城区浅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学会. 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377-382.

    [59]

    曹亮.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识别评价与建模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 2012.

    [60]

    姜云, 吴立新, 车德福. 地下空间资源质量熵权与可变模糊集组合评估[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9, 38(6):872-877.

    [61]

    赵旭东, 张平, 陈志龙.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模糊综合评估[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4, 10(4):739-744.

    [62]

    张运书, 曾德凤, 刘雅庆.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长江经济带绿色治理能力综合评价[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3(4):56-60.

    [63]

    陈舞, 张国华, 王浩, 等. 基于粗糙集条件信息熵的山岭隧道坍塌风险评价[J]. 岩土力学, 2019, 40(9):3549-3558.

    [64]

    周丹坤, 李晓昭, 常晓军, 等. 基于ArcGIS的地下空间资源禀赋评价[J]. 城市地质, 2019, 14(3):14-20.

    [65]

    李鹏岳, 韩浩东, 王东辉, 等.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J/OL].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11-20)[2021-01-26]. https://doi.org/10.19826/j.cnki.1009-3850.2020.11004.

    [66]

    贾世平, 李伍平.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研究综述[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8, 4(3):397-401.

    [67]

    LI X Z, LI C C, AURELE, et al. Multiple resources and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rban Underground Space[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6, 55(5):59-66.

    [68]

    王东辉, 倪化勇, 李鹏岳, 等.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实践——以成都市地质环境图集(2017)数据集为例[J]. 中国地质, 2019, 46(增刊):21-29.

    [69]

    薛涛, 史玉金, 朱小弟, 等.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与实践——以上海市为例[J/OL]. 地学前缘, (2020-11-27)[2021-01-26]. https://doi.org/10.13745/j.esf.sf.2020.1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05
  • PDF下载数:  33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20-10-29
修回日期:  2021-01-03
刊出日期:  2021-08-18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