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地区红层盆地找水模式探讨——以于都盆地为例

刘前进, 黄旭娟, 何文城. 2021. 赣州地区红层盆地找水模式探讨——以于都盆地为例. 华东地质, 42(4): 467-474. doi: 10.16788/j.hddz.32-1865/P.2021.04.012
引用本文: 刘前进, 黄旭娟, 何文城. 2021. 赣州地区红层盆地找水模式探讨——以于都盆地为例. 华东地质, 42(4): 467-474. doi: 10.16788/j.hddz.32-1865/P.2021.04.012
LIU Qianjin, HUANG Xujuan, HE Wencheng. 2021. Investigation on groundwater searching model in red-bed basin of Ganzhou City:a case study of Yudu Basin. East China Geology, 42(4): 467-474. doi: 10.16788/j.hddz.32-1865/P.2021.04.012
Citation: LIU Qianjin, HUANG Xujuan, HE Wencheng. 2021. Investigation on groundwater searching model in red-bed basin of Ganzhou City:a case study of Yudu Basin. East China Geology, 42(4): 467-474. doi: 10.16788/j.hddz.32-1865/P.2021.04.012

赣州地区红层盆地找水模式探讨——以于都盆地为例

  •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赣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编号:DD20190329)"项目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前进,1987年生,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研究工作。Email:44607152@qq.com。
  • 中图分类号: P641.7

Investigation on groundwater searching model in red-bed basin of Ganzhou City:a case study of Yudu Basin

  • 赣州地区白垩纪发育规模不等的红层盆地,且盆地之上人口密集。近些年来,陆相红层盆地干旱日趋严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对地下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及水文地质钻探等手段,研究赣州于都红层地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及其富水规律。赣州红层地区地下水主要在构造破碎带、隐伏断裂、地层接触带及层间裂隙中赋存、富集。红层盆地地下水主要受构造控制,地下水勘查和评价应以盆地内红层构造变形特征研究为基础,红层盆地向斜、单斜、盆缘及断层发育部位是有效的地下水储集区。
  • 加载中
  • [1]

    郑万模,魏伦武,李明辉.西南红层严重缺水地区找水工作[J].沉积与特提斯质,2004,24(4):106-107.

    [2]

    张超岳.红层地下水形成条件及找水方向[J].地下水,1987(1):47-49.

    [3]

    张廷山,陈晓慧,姜照勇,等.川东北红层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及合理开发思考[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17(1):15-19.

    [4]

    卢金凯.对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的认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1(4):26-28.

    [5]

    王宇.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21(2):53-57.

    [6]

    周云章.开发四川盆地"红层"地下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J].四川地质学报,2004,24(2):93-94.

    [7]

    苏培东,文敏,袁勇.川中红层区地下水特征及勘探开发方法探讨[J].水文,2007,27(4):38-40.

    [8]

    王学刚,肖华.湖南红层找水初探[J].湖南地质,2002,21(3):196-200.

    [9]

    成六三.红层缺水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及其现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2):84-88.

    [10]

    张福存,鄢毅,刘安云,等.西南红层浅层地下水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模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3):53-56.

    [11]

    温金梅,刘大刚,樊新庆,等.重庆红层地区缺水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8):56-58.

    [12]

    姜月华,李云,葛伟亚,等.河南巩义抗旱地下水井位确定和钻探方法[J].华东地质,2018,39(2):142-150.

    [13]

    底青云,石昆法,王秒月,等.CSAMT法和高密度电法探测地下水资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16(3):53-57.

    [14]

    卢金凯.基岩裂隙水的野外调查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15]

    罗发科.电阻率法在贵州凯里地区的找水应用[J].贵州地质,2009,26(2):145-148.

    [16]

    石昆法,戚洪彬.地层含水性研究的地球物理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17(4):636-643.

    [17]

    孙建平,曹福详.西部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物探技术方法优化研究[J].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006,33(5):123-125.

    [18]

    武毅,郭建强,朱庆俊.宁南深埋岩溶地下水勘查的物探新技术[J].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001,28(2):45-48.

    [19]

    崔玉贵,姜月华,刘林,等.高密度电法在江西于都黄麟地区地热勘查中的应用[J].华东地质,2020,41(4):368-374.

    [20]

    陈启国,郑万模,常小军.典型红层地区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探讨——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31(3):107-112.

    [21]

    周绪纶.四川盆地红层浅层风化带裂隙水及其合理开发利用[J].四川地质学报,2007,27(3):184-191.

    [22]

    王宇.红层地下水勘查开发的理论及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10.

    [23]

    孙银行,朱庆俊,连晟,等.赣南白垩纪碎屑岩裂隙水的水文地质及电性响应特征[J].华东地质,2020,41(4):410-41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36
  • PDF下载数:  9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20-11-27
修回日期:  2021-02-23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