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R Dating and Significance of Alluvial Proluvial Deposits in the Xianning Area, Southeast Hubei
-
摘要: 地处幕阜山西北缘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过渡部位的咸宁市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冲洪积物,与江汉- 洞庭盆地充填演化密切相关。通过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钻探,查明了冲洪积物的分布范围及发育特征,以泥质充填为主、砾石分选差、磨圆差、混杂堆积等特征表明其为近源快速堆积。ESR 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冲洪积物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中期,具多期活动特征。结合前人对江汉- 洞庭盆地周缘冲洪积扇堆积的研究,认为在江汉- 洞庭盆地充填演化过程中,盆地周缘水系由山区进入盆地时普遍发育冲洪积扇堆积,其活动时代不仅限于早更新世,而是一直持续至中更新世中期。Abstract: There are large-scale alluvial proluvial deposits in the northern Xianning City where is the transitional area between the hilly region o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Mufu Mountain and the Jianghan-Dongting Plain,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illing evolution of the Jianghan-Dongting Basin. Through the field route geological survey and engineering drill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lluvial proluvial deposits were investigated. They are mostly argillaceous with poorly sorted and rounded gravels, and their diamicton indicates a near-source rapid accumulation. The ESR datings show that the alluvial proluvial deposits were formed in late Early Pleistocene to the middle mid-Pleistocene with multi-stage activities.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lluvial and pluvial fan deposit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water systems from the peripheral mountains could formed generally the alluvial and pluvial fan deposits during the filling evolution of Jianghan-Dongting Basin, and that their depositions lasted from early Pleistocene to middle Mid-Pleistocene.
-
-
[1] 杨达源, 李徐生. 长江的沉积作用及其对长江演变的指示意义[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23(4): 230-235.[br][2] 李长安, 张玉芬. 一次重要的第四纪构造运动及环境效应[J]. 地质科技情报, 1999, 18(4): 42-46. [br] [3] 向 芳, 朱利东, 王成善, 李永昭, 杨文光. 长江三峡阶地的年代对比法及其意义[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2(2): 162-166. [br] [4] 柏道远, 马铁球, 王先辉, 陈渡平, 彭云益, 周柯军,李 纲, 黄文义. 1 ∶25 万常德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主要进展及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14, 1(2): 1-6. [br] [5] 向 芳. 长江三峡的贯通与江汉盆地西缘及邻区的沉积响应[D]. 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br] [6] 李 庭, 李长安, 康春国, 雷文大, 杨 建, 王节涛. 宜昌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地貌意义[J]. 中国地质, 2010,37(2): 438-445. [br] [7] 赵举兴, 李长安, 许应石. 洞庭盆地古沅江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J]. 地质科技情报, 2014, 33(1): 85-89. [br] [8] 陈立德, 邵长生. 江汉- 洞庭盆地下更新统地层划分与对比—“白沙井砾石层”再研究[J]. 地层学杂志,2014, 38(2): 208-219. [br] [9] 陈立德, 邵长生. 宜昌地区更新世砾石层研究[J]. 地层学杂志, 2015, 39(3): 255-266. [br] [10] 陈立德, 邵长生. 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系划分与对比[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6. [br] [11] 刘庚寅, 赵 伟, 魏方辉, 罗 来, 赵睿成, 梁恩云. 湖南常德南斗姆湖地区早更新世砾石层砾组分析与沉积特征研究[J]. 中国地质调查, 2019, 6(2): 68-75. [br] [12] 王节涛, 裴来政, 张宏鑫, 晏 武, Dembele N J. 大别山南麓阳逻组砾石层砾石形貌学研究[J]. 中国地质,2021, 48(1):139-148. [br] [13] 方鸿琪.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第四纪沉积[J]. 地质学报,1961, 41(3-4): 354-366. [br] [14] 丁宝田. 武汉地区第四纪与新构造的基本特征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87,12(1): 26-36. [br] [15] 邓健如, 徐瑞瑚, 齐国凡, 杨礼茂. 新洲阳逻—黄州龙王山砾石层的砾组分析[J].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7, (2): 81-87. [br] [16] 徐瑞瑚, 齐国凡, 杨礼茂. 武汉地区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8,10(2): 93-101. [br] [17] 邓健如, 伍维周, 秦志能. 武汉市第四纪地层的划分[J].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1, 13(2): 178-183. [br] [18] 黄宁生, 关康年. 鄂东阳逻地区早更新世砾石层研究[J]. 地球科学, 1993, 18(5): 589-596. [br] [19] 伍维周, 邓健如, 秦志能. 武汉地区网纹层的若干问题[J].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3, 15(3): 328-331. [br] [20] 邓健如, 谭术魁, 伍维周. 武汉地区第四纪粘土的地质特征[J].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4, 16(3):338-346. [br] [21] 梅 惠, 李长安, 陈方明, 齐国凡. 武汉阳逻砾石层ESR地层年代学研究[J]. 地球与环境, 2009, 37(1): 56-61. [br] [22] 梅 惠, 李长安, 杨 勇, 齐国凡, 康春国. 长江中游阳逻砾石层沉积环境分析[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2):370-379. [br] [23] 田望学, 毛新武, 何仁亮, 李雄伟, 胡万强, 江天风,黄建军. 武汉地区1∶5 万区调第四系研究进展[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1, 27(4): 286-291. [br] [24] 梅 惠, 胡道华, 陈方明, 李中强, 赵锦慧. 武汉阳逻砾石层砾石统计分析研究[J]. 地球与环境, 2011, 39(1):42-47. [br] [25] 张晓娟, 鄢道平, 霍志涛, 裴来政, 向 薇, 刘 力, 张宏鑫, 余绍文, 肖尚斌. 武汉第四纪网纹红土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J]. 地球与环境, 2015, 43(1):41-48. [br] [26] 张玉芬, 李长安, 杨 伟, 赵举兴, 郁 军, 熊智秋. 武汉地区第四纪磁性地层[J]. 地震地质, 2019, 41(2): 467-480. [br] [27] 湖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 1∶20 万通山幅区域地质报告[R]. 1966: 53-54. [br] [28]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湖北省区域地质志[R]. 武汉: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2016. [br] [29] 崔之久, 熊黑钢. 泥石流沉积相模式[J]. 沉积学报,1990, 8(3): 128-140. [br] [30] 熊黑钢, 崔之久. 论泥石流沉积与环境[J]. 山地研究,1991, 9(1): 7-13. [br] [31]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0. [br] [32] 陈长明. 长沙地区第四纪地质若干问题探讨[J]. 衡阳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 1991, (6): 42-51. [br] [33] 陈长明, 谢丙庚. 湖南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下限[J]. 地层学杂志, 1996, 20(4): 271-276. [br] [34] 陈华慧, 马祖陆. 江汉平原下更新统[J]. 地球科学, 1987, 12(2): 129-135. [br] [35] 朱 艳. 庐山地区中更新世晚期地层最佳剖面—下岸角剖面[J]. 地层学杂志, 1998, 22(2): 137-142. [br] [36] 李长安, 梁 杏, 张玉芬, 彭红霞, 黄长生, 杨 超. 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研究报告[R].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03. [br] [37]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1∶25 万常德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长沙: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2009: 97-213. [br] [38] 陈立德. 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更新统划分与对比[J]. 中国地质调查, 2019, 6(5): 21-27. [br] [39] 魏传义, 刘春茹, 李长安, 尹功明, 韩 非, 张 岱, 李亚伟, 张玉芬. 宜昌砾石层石英Ti-Li 心ESR 年龄及其对三峡贯通时限的指示[J]. 地震地质, 2020, 42(1): 65-78. [br] [40] 闾国年. 长江中游湖盆扇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及地貌的再现与模拟[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1. [R]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24
- PDF下载数: 17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