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峡谷地质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

胡 昆,李宏卫,黄孝波,李 媛,张 健. 2022. 广东大峡谷地质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 华南地质, 38(4): 638-648. doi: 10.3969/j.issn.2097-0013.2022.04.006
引用本文: 胡 昆,李宏卫,黄孝波,李 媛,张 健. 2022. 广东大峡谷地质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 华南地质, 38(4): 638-648. doi: 10.3969/j.issn.2097-0013.2022.04.006
HU Kun. 2022. Geologic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uangdong Grand Canyon. South China Geology, 38(4): 638-648. doi: 10.3969/j.issn.2097-0013.2022.04.006
Citation: HU Kun. 2022. Geologic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uangdong Grand Canyon. South China Geology, 38(4): 638-648. doi: 10.3969/j.issn.2097-0013.2022.04.006

广东大峡谷地质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

  • 基金项目:

    广东省2021年度自然资源事务管理—生态林业建设专项资金(2021GJGY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201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胡昆(1993—),男,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E-mail:1146525744@qq.com
  • 中图分类号: P9

Geologic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uangdong Grand Canyon

  • 在对广东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景观进行详细分类和描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峡谷形成机制,建立了构造-地貌演化模式。大峡谷内共有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2大类地质遗迹,具体包括5类8亚类地质地貌景观,其中,基础地质景观以典型地层剖面和断层为主,地貌景观以峡谷、夷平面、石峰、石柱、瀑布、潭、壶穴为主。广东大峡谷构造-地貌演化模式为:(1)泥盆纪老虎头组滨海—河口三角洲相砂岩建造奠定了大峡谷发育的物质基础;(2)燕山期构造运动以来形成的大量高角度节理及区域整体抬升奠定了大峡谷的雏形;(3)新构造运动以来,准平原裂解和差异抬升,在溯源侵蚀和重力崩塌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了大峡谷现今的地貌景观。
  • 加载中
  • [1]

    柴 乐,衷存堤,黄新曙,王道英,郭福生,谭玉华.2022.江西武功山花岗岩地貌特征与成因[J].地质论评, 68(3):965-980.

    [2]

    陈建军,季建清,龚俊峰,庆建春.2008.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J].地质通报,27(4):491-499.

    [3]

    陈锐明,査显锋,辜平阳,庄玉军.2017.西南天山乌什北山高山峡谷地貌形成过程[J].地质力学学报,23(2):264-271.

    [4]

    丁 镭,方雪娟,曾克峰.2012.海南七仙岭砂砾岩峰林地貌特征及与国内其他砂岩地貌对比[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6:52-54.

    [5]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2009.1⁚25万韶关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43-101.

    [6]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2017.广东1⁚5万大布公社、罗坑圩、八宝山、横石塘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R].40-66.

    [7]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0-23.

    [8]

    郭 超,黄嘉慧,庞立阳.2022.广东大峡谷及其邻区砂岩峰林地貌特征与成因分析[J].勘探测绘,9:75-77.

    [9]

    何 勇,许 涛.2014.张家界地貌的演化阶段划分与成因机制探讨[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1(2):36-42.

    [10]

    黄海华.2017.广东大峡谷成因机制浅析[J].地球科学前沿,7(3):403-410.

    [11]

    黄林燕,朱 诚,孔庆友.2006.张家界岩性特征对峰林地貌形成的影响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84-489.

    [12]

    黄玉昆.1980.南海北部沿岸晚第三纪以来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63.

    [13]

    贾丽云,张绪教,杨东潮,李宗敏,樊克锋,宫 程,陈 洁,张晋喆.2014.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红石峡谷形成年代研究[J].地球学报,35(5):635-642.

    [14]

    蒋凌云,张 宏,丁雅博,戚利平.2018.砂岩特性与张家界地貌的探讨[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5(3):46-49.

    [15]

    刘凌云,卢定彪,谯文浪,喻美艺.2011.涟江源区河流地貌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响应[J].贵州地质,21(1):42-47.

    [16]

    彭剑文.2017.浅海沉积石英砂岩各向异性与I型断裂尺寸效应试验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15-152.

    [17]

    平亚敏,杨桂芳,张绪教,田明中,陈安泽,葛之亮,倪志云,杨 振.2011.张家界砂岩地貌形成时代:来自阶地与溶洞对比的证据[J].地质论评,57(1):118-124.

    [18]

    孙东霞,季建清,张志诚,龚俊峰,陈建军,庆建春,钟大赉.2009.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地貌差异演化的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科学通报,54(23):3738-3747.

    [19]

    唐贵智,陶 明.1997.论长江三峡形成与中更新世大姑冰期的关系[J].华南地质与矿产,(4):9-18.

    [20]

    唐云松,陈文光,朱 诚.2005.张家界砂岩峰林景观成因机制[J].山地学报,23(3):308-312.

    [21]

    田明中,程 捷.2009.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22]

    王 为,黄 山,梁明珠.2007.广东大峡谷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J].地理学报,62(7):691-697.

    [23]

    王运生,罗永红,吴俊峰,孙耀明.2008.中国西部深切河谷谷底卸荷松弛带成因机理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3(5):463-468.

    [24]

    吴吉林,刘水良,刘唱唱,庄大春.2021.张家界地貌景观质量评价及特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44(3):18-26.

    [25]

    杨帅东,谭维佳,方应学.2021.石英砂岩蠕变力学特性及长期强度研究[J].水力发电,47(4):43-50.

    [26]

    郗增福.2007.广东乳源大峡谷地区的层状地貌[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0.

    [27]

    熊建国,李有利,张培震.2020.夷平面研究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35(4):378-388.

    [28]

    曾兰华,蔡锦城,欧先交.2016.揭西石肚溪河谷壶穴的形态与成因[J].热带地理,36(4):619-625.

    [29]

    曾允孚,张锦泉,刘文均,周怀玲,陈洪德.1993.中国南方泥盆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123.

    [30]

    张 珂,黄玉昆.1995.粤北地区夷平面的初步研究[J].热带地理,15(4):295-305.

    [31]

    张 珂,黄玉昆,王俊成.1992.华南沿海古夷平面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反映[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1-18.

    [32]

    张克信,何卫红,徐亚东,宋博文,骆满生.2017.中国沉积岩建造与沉积大地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471-495.

    [33]

    周尚哲,朱丽东,李淑珍,郑景雄.2013.南岭夷平面风化壳发育时间问题探讨——以粤北大布镇剖面为例[J].山地学报,31(1):1-7.

    [34]

    Wang W, Liang M Z, Huang S. 2009.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eam potholes in a gorge in Guangdong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9(1): 118-12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34
  • PDF下载数:  10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22-06-19
修回日期:  2022-07-23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