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

罗建宁, 彭勇民, 潘桂棠. 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1996, 16(3): 1-15,46.
引用本文: 罗建宁, 彭勇民, 潘桂棠. 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1996, 16(3): 1-15,46.
Luo Jianning, Peng Yongmin, Pan Guitang. PLATE CONVERGENT MARGINS AND ISLAND-ARC OROGENESIS IN EASTERN TETHYS[J].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1996, 16(3): 1-15,46.
Citation: Luo Jianning, Peng Yongmin, Pan Guitang. PLATE CONVERGENT MARGINS AND ISLAND-ARC OROGENESIS IN EASTERN TETHYS[J].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1996, 16(3): 1-15,46.

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

PLATE CONVERGENT MARGINS AND ISLAND-ARC OROGENESIS IN EASTERN TETHYS

  • 本文重点简述了特提斯构造域内古、中、新三个演化阶段的蛇绿混杂岩与岛弧带的时空展布及其沟一弧一盆体系,所识别出的蛇绿混杂岩、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大洋沉积物和岛弧带等地质记录,提供了东特提斯早期大洋岩石圈板块运动的有力证据。同时,与岛弧有关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各种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和弧后盆地成为造山带板块会聚边缘特征的标志。这些类型多样的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也颇有特色,它们受制子东特提斯构造域内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的影响和控制。很明显,盆地均经历了断陷拉张一稳定沉降一挤压隆升的演化过程。断陷拉张阶段多以火山活动强烈与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为典型特征;稳定沉降阶段主要碳酸盐与陆源的混合和低密度浊流沉积;挤压阶段早期发育海底扇。需要强调的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盆地中的石英质糜棱岩岩屑物源是确定再旋回造山带的重要因素。典型的义敦岛弧与沙鲁里山岩浆弧之间的弧一弧碰撞模式及其外延到整个东特提斯构造域内都是很普遍的。义敦岛弧的成长是一个从早期裂谷基础上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发展起来的过程。沙鲁里山岩浆弧在一个古老陆块基础上发展而形成。它们之间的俯冲、碰撞,造成柯鹿洞-亚金带的造山井抬升。这种造山作用不仅向西提供了大量的麋棱岩岩屑,而且在它们的西侧产生了措交玛-措莫隆滞后型花岗岩类;并形成了锡多金属矿化带。此外,弧一陆碰撞也是常见的另一种造山作用模式。文章的最后,指出了东特提斯构造域内板块会聚边缘盆地与岛弧遣山的一般特征。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0
  • PDF下载数:  2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1996-06-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