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估的原理、方法和实例

吴树仁1,石菊松1,王 涛1,汪华斌2. 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估的原理、方法和实例[J]. 地质通报, 2009, 28(08): 1127-1137.
引用本文: 吴树仁1,石菊松1,王 涛1,汪华斌2. 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估的原理、方法和实例[J]. 地质通报, 2009, 28(08): 1127-1137.
WU Shu-ren1, SHI Ju-song1, WANG Tao1, WANG Hua-bin2. Geohazard activity intensity evaluation: theory, methods and practice[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9, 28(08): 1127-1137.
Citation: WU Shu-ren1, SHI Ju-song1, WANG Tao1, WANG Hua-bin2. Geohazard activity intensity evaluation: theory, methods and practice[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9, 28(08): 1127-1137.

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估的原理、方法和实例

Geohazard activity intensity evaluation: theory, methods and practice

  • 为了探索区域群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价的原理、方法和指标体系,从地质灾害强度的基本涵义和快速测量的技术要求2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了影响群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主要指标和参数,并参考地震震级计算和划分的(宏观)依据,初步提出了以地质灾害分布最大面密度为衡量区域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标的基本思路和分级标准,建立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数(GHI—geohazard index )8级划分标准;初步提出了快速统计估算地质灾害最大面密度的2种基本方法,即栅格法和自然斜坡(流域)统计法。结合汶川Ms8.0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陕西省宁陕县城2003年暴雨诱发地质灾害和宝鸡市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分析评价,简要地讨论了在地质灾害强度评价指标、最大面密度统计测量方法及其代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地质灾害强度(GHI)指标评价分级还处于探索研究的开始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43
  • PDF下载数:  51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09-08-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