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

郑洪伟1, 耿树方1, 杨 贵2, 刘淑聪3. 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J]. 地质通报, 2012, 31(07): 1069-1077.
引用本文: 郑洪伟1, 耿树方1, 杨 贵2, 刘淑聪3. 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J]. 地质通报, 2012, 31(07): 1069-1077.
ZHENG Hong-wei1, GENG Shu-fang1, YANG Gui2, LIU Shu-cong3. Deep structure beneath eastern China from teleseismic P-wave tomography[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2, 31(07): 1069-1077.
Citation: ZHENG Hong-wei1, GENG Shu-fang1, YANG Gui2, LIU Shu-cong3. Deep structure beneath eastern China from teleseismic P-wave tomography[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2, 31(07): 1069-1077.

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

Deep structure beneath eastern China from teleseismic P-wave tomography

  • 利用中国国家台网6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和国际地震中心(ISC)592个台站分别记录的1996—2007和1990—2004的震相报告,从中提取出可供反演使用的远震事件9806个,共12078个高质量的P波初至走时数据,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大连池火山区和大同火山区有明显的低速异常,大同火山源区较深。另外几个明显的低速区分别分布在广东地区、渤海湾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的高速特征和扬子板块的低速特征在纵剖面图像上也较为明显。中国东南部的软流圈中存在大面积的地幔上涌,认为是由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引起大尺度地幔横向流动造成的,而太平洋板块的作用局限于其俯冲的“远程效应”,为大范围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提供了东侧的深部动力条件。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09
  • PDF下载数:  51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12-07-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