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地学学科优势,形成具有国土资源部门特色的土壤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

陈明, 刘晓端, 王蕊, 王新宇, 刘冠男. 发扬地学学科优势,形成具有国土资源部门特色的土壤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J]. 地质通报, 2016, 35(8): 1217-1222.
引用本文: 陈明, 刘晓端, 王蕊, 王新宇, 刘冠男. 发扬地学学科优势,形成具有国土资源部门特色的土壤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J]. 地质通报, 2016, 35(8): 1217-1222.
CHEN Ming, LIU Xiaoduan, WANG Rui, WANG Xinyu, LIU Guannan. Exploit full advantage of geosciences to form the characteristic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heavy metal-polluted soil remediation[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6, 35(8): 1217-1222.
Citation: CHEN Ming, LIU Xiaoduan, WANG Rui, WANG Xinyu, LIU Guannan. Exploit full advantage of geosciences to form the characteristic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heavy metal-polluted soil remediation[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6, 35(8): 1217-1222.

发扬地学学科优势,形成具有国土资源部门特色的土壤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

Exploit full advantage of geosciences to form the characteristic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heavy metal-polluted soil remediation

  • 岩石圈是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其迁移转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场所,也是重金属元素的最后归宿,因此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指导意义。国土资源部门已经在土壤重金属调查、溯源和风险评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可以在探索研究灾害链的组成、影响因素和阻断途径的基础上,形成有地学特色的修复理论和技术。目前,国土资源部门的修复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理论和地球化学工程学方面,在所属研究机构已经形成了若干种土壤修复剂,通过小试、中试和典型示范,验证了这些修复剂具有优异的修复性能与效果,是落实“土十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 加载中
  • [1]

    谢学锦.化学定时炸弹研究[J].中国地质,1993,11:18-19.

    [2]

    谢学锦.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J].科学中国人,1997,5:13-16.

    [3]

    谢学锦.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J].知识就是力量,1998,1:46-47.

    [4]

    谢学锦".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早日制定治理延缓性地球化学灾害的长期战略[J].中国青年科技,2000,11:30-31,34-35.

    [5]

    龚子同,黄标.关于土壤中"化学定时炸弹"及其触爆因素的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1998,2:73-80.

    [6]

    成杭新,严光生,沈夏初,等.化学定时炸弹:中国陆地环境面临的新问题[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1:69-74.

    [7]

    严光生,谢学锦".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2001,1:13-18.

    [8]

    杜佩轩,田晖,刘健,等.论城市环境灾害化学定时炸弹的基本类型[J].陕西地质,2002,1:60-65.

    [9]

    陈明,冯流,周国华,等.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模型和应用[J].地质通报,2005,24(1):42-47.

    [10]

    陈明,冯流,Yvon J.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概念、模型及案例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5,S1:261-266.

    [11]

    陈明,冯流,周国华,等.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模型和应用研究[C]//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减灾对策研究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灾害防御协会,2006:10.

    [12]

    袁峰,张颖慧,白晓宇,等.合肥地区土壤Cu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J].土壤学报,2008,45(6):1051-1054.

    [13]

    李湘凌,张颖慧,邢怀学,等.合肥地区土壤中Zn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5):42-45.

    [14]

    张颖慧,袁峰,李湘凌,等.合肥梁园镇地区土壤中Cu、Zn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J].土壤通报,2009,40(6):1402-1405.

    [15]

    陶春军,周涛发,张颖慧,等.合肥大兴镇土壤中Pb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J].地质与资源,2009,18(1):53-54,63.

    [16]

    张婷,傅瓦利,袁波,等.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带土壤Zn各形态有效性及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 18(6):79-83.

    [17]

    李蕊.Cd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形成与爆发机理[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8]

    李霖杰,张佳文,冯流,等.福建某地土壤中Hg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9):34-36,43.

    [19]

    李宽良,于乃秀,徐则民,等.环境地球化学工程原理与方法[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S1:11-16.

    [20]

    滕彦国,倪师军,张成江.应用地球化学工程学修复水、气、土壤污染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1,2(4):9-14.

    [21]

    吴传璧.地球化学工程学——21世纪的环保产业[J].物探与化探,2002,26(6):411-414,421.

    [22]

    陈明,张玲金,刘晓端,等.地球化学工程学——为环境治理服务的地球化学新分支[J].地质通报,2002,21(7):441-449.

    [23]

    于华通,陈明,谭科艳,等.用赤泥去除酸性矿井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初步研究[J].岩矿测试,2006,1:45-48.

    [24]

    李爽,倪师军,张成江,等.地球化学工程学在放射性废物处置中的应用[J].核科学与工程,2008,28(1):92-96.

    [25]

    张东.铀在地下水中化学形态及地球化学工程屏障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26]

    雷良奇,宋慈安,谢襄漓,等.酸性矿山废水(AMD)地球化学工程防治技术[J].金属矿山,2009,402(12):114-120.

    [27]

    李宽良,李书绅,赵英杰,等.核废物处置地球化学工程屏障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83-189.

    [28]

    康厚军,张东,李宽良,等.含锶极低放废物处置的地球化学工程屏障研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6,4:225-230.

    [29]

    于静,李明辉,张东,等.放射性废物处置某场址地球化学工程屏障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4):430-433.

    [30]

    连会青,武强.大亚湾废物处置场中工程地球化学屏障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5:73-78.

    [31]

    陈明,张前进,刘晓端,等.风成沙系统去除官厅水库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效果[J].岩矿测试,2002,3:195-198.

    [32]

    张前进,陈明,刘晓端,等.风成沙污染水处理系统去除BOD_5的效果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1:80-82.

    [33]

    陈明,刘晓端,陈鸿汉,等.沙漠沙丘污水处理系统:原理、方法和效果[J].地学前缘,2005,S1:67-72.

    [34]

    谭科艳,刘晓端,刘久臣,等.凹凸棒石用于修复铜锌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J].岩矿测试,2011,30(4):451-456.

    [35]

    谭科艳,刘晓端,黄园英,等.固定配比的钠化膨润土与土壤在不同pH条件下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研究[J].岩矿测试,2010, 29(4):411-413.

    [36]

    吴宣,谭科艳,胡希佳,等.硫酸盐还原生物滤池对含镐废水去除效果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2014,4:1366-1371.

    [37]

    陈燕芳,刘晓端,谭科艳.AB-DTPA提取法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模拟试验中的应用可行性[J].岩矿测试,2010,29(2):131-135.

    [38]

    刘斯文,黄园英,韩子金,等.离子型稀土矿山土壤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J].环境工程,2015,33(9):160-165.

    [39]

    陈明.热液成矿作用理论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实验验证[C]//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

    [40]

    陈明,王蕊,张佳文,等.一种修复重金属Cr-Pb-Cd污染土壤的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P].北京:CN104927870A.2015-09-23.

    [41]

    王蕊,陈明,张佳文,等.修复被重金属Pb-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剂S-PbCd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P].北京:CN104893732A.2015-09-09.

    [42]

    陈明,王蕊,张佳文,等.用于被重金属Hg污染土壤的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P].北京:CN105038805A.2015-11-11.

    [43]

    冯流,刘欣,陈明,等.一种除砷矿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北京:CN102078794B,2014-04-0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11
  • PDF下载数:  13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6-04-28
修回日期:  2016-06-08
刊出日期:  2016-08-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