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层位的精准识别与沉降过程重建

李红, 肖国强, 杨吉龙, 赵长荣, 肖艺. 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层位的精准识别与沉降过程重建[J]. 地质通报, 2016, 35(10): 1646-1652.
引用本文: 李红, 肖国强, 杨吉龙, 赵长荣, 肖艺. 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层位的精准识别与沉降过程重建[J]. 地质通报, 2016, 35(10): 1646-1652.
LI Hong, XIAO Guoqiang, YANG Jilong, ZHAO Changrong, XIAO Yi.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land-subsiding layers and reconstruction of subsid-ence process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6, 35(10): 1646-1652.
Citation: LI Hong, XIAO Guoqiang, YANG Jilong, ZHAO Changrong, XIAO Yi.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land-subsiding layers and reconstruction of subsid-ence process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6, 35(10): 1646-1652.

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层位的精准识别与沉降过程重建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land-subsiding layers and reconstruction of subsid-ence process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 塘沽地区地面沉降是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多层位沉降叠加的结果,精准识别各层位的沉降贡献是该区地面沉降防控的关键。利用塘沽G2地面沉降分层标组2011-2014年观测数据,对新生代沉积物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进行了精准识别;结合以前的分层标观测资料,重建了1960年以来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过程。结果显示,在1960-1970年地下水开发初期,地面沉降主要层位是浅部粘性土自然固结和第二含水组地下水开采;1970-1980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高峰期,主沉降层位由二组逐渐加深到三、四组;1985年以后实施了地面沉降控制措施后,第四系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逐渐减小;2000年之后,随着滨海新区的成立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引起的建筑基础沉降逐渐成为主要的沉降层。通过对不同时期主要地面沉降层位的转换过程分析,提出地面沉降精准防治新思路。
  • 加载中
  • [1]

    徐恒力. 环境地质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9:1-66.

    [2]

    张人权, 梁杏, 靳孟贵, 等. 水文地质基础(第六版)[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1:1-151.

    [3]

    董克刚, 王威, 于强, 等. 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历史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19(3):54-59.

    [4]

    王家兵. 天津深层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 2006.

    [5]

    吴铁钧, 崔小东, 牛修俊, 等. 天津市地面沉降研究及综合治理[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8, 5:17-20.

    [6]

    林黎, 赵苏民, 李丹, 等. 深层地热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6, 3:34-36.

    [7]

    张百鸣, 金爱善. 天津市滨海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8, 9(2):112-117.

    [8]

    马凤如, 林黎, 王颖萍, 等. 天津地热资源现状与可持续性开发利用问题[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6, 29(3):222-228

    [9]

    夏大平, 王心义, 林健旺, 等. 天津地热开发对环境地质条件的影响[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7(5):14-18.

    [10]

    白晋斌, 牛修俊. 天津新生界固结特征与地面沉降[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0, 21(1):42-46.

    [11]

    刘泓伶, 李波, 樊艳云, 等. 简述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2, 23(1):16-20.

    [12]

    王荣, 贾三满, 赵立新.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标设计与施工技术[J]. 技术应用, 2012, 7(1):46-50.

    [13]

    张阿根, 顾为栋.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标的设计原理与施工技术[J]. 探矿工程, 2000, 5:67-69.

    [14]

    张永强, 杨新爱, 张海涛. 天津市海岸带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分析[J]. 地下水, 2013, 35(3):58-59.

    [15]

    吴铁钧, 金东锡. 天津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及效果[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8, 9(2):6-12.

    [16]

    肖国强. 深部粘性土高压固结机理与地面沉降过程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G2孔为例[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论文, 2014.

    [17]

    花向红, 邹进贵.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J]. 矿山测量, 2002, 3(1):8-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28
  • PDF下载数:  6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6-05-19
修回日期:  2016-08-22
刊出日期:  2016-10-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