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
科学出版社出版

秦—昆三向联结构造及其构造过程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孙延贵1,2张国伟1郭安林1王瑾2. 秦—昆三向联结构造及其构造过程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J]. 中国地质, 2004, 31(4): 372-378.
引用本文: 孙延贵1,2张国伟1郭安林1王瑾2. 秦—昆三向联结构造及其构造过程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J]. 中国地质, 2004, 31(4): 372-378.
SUN Yan-gui1,2, ZHANG Guo-wei1, GUO An-lin1, WANG Jin2. Qinling-Kunlun triple junction and isotope chronological evidence of its tectonic process[J]. Geology in China, 2004, 31(4): 372-378.
Citation: SUN Yan-gui1,2, ZHANG Guo-wei1, GUO An-lin1, WANG Jin2. Qinling-Kunlun triple junction and isotope chronological evidence of its tectonic process[J]. Geology in China, 2004, 31(4): 372-378.

秦—昆三向联结构造及其构造过程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Qinling-Kunlun triple junction and isotope chronological evidence of its tectonic process

  • 提要:同属中央造山系的西秦岭和东昆仑两造山带之间的衔接转换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有关中国中央造山系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前人对发育于两造山带衔接区的布青山、阿尼玛卿以及苦海—赛什塘3条蛇绿构造混杂带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发现,这3条蛇绿构造混杂带并非相互独立存在,它们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几何形态、同位素年代学特征上构成较为典型的三向联结构造,即秦—昆三向联结构造。该构造系统基本经历了自泥盆纪的GGG型经石炭纪—二叠纪的RRA型到二叠纪晚期的SSS型三向联结构造类型的时空转化过程,最终在晚三叠世时期结束并使西秦岭与东昆仑完成了有机的衔接。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73
  • PDF下载数:  86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04-08-24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