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发育

赵希涛, 朱大岗, 吴中海, 马志邦.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发育[J]. 地球学报, 2002, (4): 329-334. doi: 10.3321/j.issn:1006-3021.2002.04.008
引用本文: 赵希涛, 朱大岗, 吴中海, 马志邦.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发育[J]. 地球学报, 2002, (4): 329-334. doi: 10.3321/j.issn:1006-3021.2002.04.008
The Development of Nam Co Lake in Tibet since Late Pleistocene[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02, (4): 329-334. doi: 10.3321/j.issn:1006-3021.2002.04.008
Ci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Nam Co Lake in Tibet since Late Pleistocene[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02, (4): 329-334. doi: 10.3321/j.issn:1006-3021.2002.04.008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发育

  • 基金项目:

    1∶25万当雄幅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研项目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5

The Development of Nam Co Lake in Tibet since Late Pleistocene

  • 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的纳木错是西藏面积最大(1 920 km2)的湖泊和海拔最高(4 718 m)的大湖.19条剖面的水准测量结果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拔湖1.5~8.3 m、8.3~15.6 m、14.0~19.9 m、18.7~25.8 m、26.0~36.9 m和38.3~47.6 m等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 m以上(最高至139.2 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7 m以下,发育多达8~30条的湖岸堤;而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 m~19.8 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和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7个剖面中的12个和邻近湖泊的3个富含碳酸盐的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的铀系全溶样品的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90.7±9.9 ka B P至71.8±8.5 ka B 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六、五、四、三和二级阶地分别形成于53.7±4.2 ka B P、41.2±4.7~39.5±3.0 ka B P、35.2±3.0 ka B P、32.3±4.4 ka B P和28.2±2.8 ka B 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而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则稍早于29.3±2.7 ka B P.因此,本文将纳木错的发育划分为90~40 ka B P间的羌塘古大湖,40~30 ka B P间的外流湖和30 ka B P以来的纳木错等3大阶段.在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一大批现代大中型湖泊,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内、外流水系(怒江)的分水岭,可称为"羌塘东湖".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中南部和西南部的其它古大湖相连,成为统一的"羌塘湖".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3
  • PDF下载数:  9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02-08-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