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

王焕, 李海兵, 司家亮, 孙知明, 付小方, 刘栋梁, 裴军令, 李成龙, 张佳佳, 宋圣荣, 郭力伟, MORI James, 薛莲, BRODSKY E.Emily, 云锟, 龚正.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J]. 地球学报, 2015, (3): 257-269. doi: 10.3975/cagsb.2015.03.01
引用本文: 王焕, 李海兵, 司家亮, 孙知明, 付小方, 刘栋梁, 裴军令, 李成龙, 张佳佳, 宋圣荣, 郭力伟, MORI James, 薛莲, BRODSKY E.Emily, 云锟, 龚正.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J]. 地球学报, 2015, (3): 257-269. doi: 10.3975/cagsb.2015.03.01
WANG Huan, LI Hai-bing, SI Jia-Liang, SUN Zhi-ming, FU Xiao-fang, LIU Dong-liang, PEI Jun-ling, LI Cheng-long, ZHANG Jia-jia, SONG Sheng-rong, KUO Li-wei, MORI James, XUE Lian, BRODSKY E Emily, YUN Kun, GONG Zheng.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ing[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15, (3): 257-269. doi: 10.3975/cagsb.2015.03.01
Citation: WANG Huan, LI Hai-bing, SI Jia-Liang, SUN Zhi-ming, FU Xiao-fang, LIU Dong-liang, PEI Jun-ling, LI Cheng-long, ZHANG Jia-jia, SONG Sheng-rong, KUO Li-wei, MORI James, XUE Lian, BRODSKY E Emily, YUN Kun, GONG Zheng.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ing[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15, (3): 257-269. doi: 10.3975/cagsb.2015.03.01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本文中国科学技术部项目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315.3 P315.2

  •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23
  • PDF下载数:  3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15-05-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