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及聚煤模式

李增学, 吕大炜, 王东东, 刘海燕, 王平丽, 刘莹.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及聚煤模式[J]. 地球学报, 2015, (3): 270-281. doi: 10.3975/cagsb.2015.03.02
引用本文: 李增学, 吕大炜, 王东东, 刘海燕, 王平丽, 刘莹.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及聚煤模式[J]. 地球学报, 2015, (3): 270-281. doi: 10.3975/cagsb.2015.03.02
LI Zeng-xue, Lü Da-wei, WANG Dong-dong, LIU Hai-yan, WANG Ping-li, LIU Ying. The Multiple Coal-forming Theoretical System and Its Model[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15, (3): 270-281. doi: 10.3975/cagsb.2015.03.02
Citation: LI Zeng-xue, Lü Da-wei, WANG Dong-dong, LIU Hai-yan, WANG Ping-li, LIU Ying. The Multiple Coal-forming Theoretical System and Its Model[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15, (3): 270-281. doi: 10.3975/cagsb.2015.03.02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及聚煤模式

  • 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618.11 P618.130.21

The Multiple Coal-forming Theoretical System and Its Model

  • 煤地质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多种成煤理论相继提出,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繁盛阶段。但是,聚煤理论研究中还有很多科学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如海侵(水进)过程中煤的聚积机理、聚煤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板块构造的控煤作用、煤与其共伴生矿产的共生机理以及含煤系统理论等,都与煤聚积、聚煤盆地各种非常规能源矿产资源研究密切相关,而理论研究的滞后也影响了能源矿产资源的预测、评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不同聚煤理论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本文在系统、全面的理解各种聚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及聚煤模式,认为多元成煤理论体系是以泥炭沼泽堆积样式为中心,盆地水域体制为阐明聚煤作用机制的基本点,其核心思想是阐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成煤机制的交叉、包含,而不是孤立地看一个具体问题,聚煤盆地层序地层不同体系域聚煤差异性为聚煤理论的支撑格架,古植物、古气候、古构造和古地理分析为构建聚煤理论体系的四个基本条件,各种地质因素的相互牵制、多种事件(如突发性水侵事件、构造事件、火山事件等)的影响,聚煤模式的多样性和聚煤作用过程与机制多元性等,构成了多元成煤理论体系的内核,并强调该体系构建的四个统一:聚煤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协同性的统一、独创性与转化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阐明不同聚煤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多元聚煤理论不是将不同成煤理论或观点的简单集合,而是深入阐明各种因素的影响、动态与静态交叉机理、各种条件的融合、聚煤盆地内外各种作用的相互牵制与耦合等。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39
  • PDF下载数:  5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15-05-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