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大埔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演化模式

水汀, 阎晋英, 施华生, 潘明宝, 王敬东. 政和—大埔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演化模式[J]. 华东地质, 1993, (02): 0-0.
引用本文: 水汀, 阎晋英, 施华生, 潘明宝, 王敬东. 政和—大埔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演化模式[J]. 华东地质, 1993, (02): 0-0.

政和—大埔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演化模式

  • 政和—大埔断裂带经历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不同地段的时空演化特征有所差异,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即:①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D1),发生于中、下地壳,是顺层剪切(固态流变)的结果,为纯韧性变形,②印支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D2)——政和—大埔断裂的形成,以平移型剪切为主,形成S——C糜棱岩,为半韧性变形环境;③印支末期—燕山早期逆冲—推覆作用(D3),为多层次逆冲推覆,东部所谓的“天窗”部分为这一时期逆冲岩片的残留体,随着早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逐渐过渡到伸展拆离环境,同时西部推覆体后缘出现拉张,形成有限的火山岩盆地,为半脆性—脆性变形环境;④燕山期(—喜山期)伸展—拆离作用(D4),在相对年轻的拆离断层之下出露变质核杂岩(如稻香组和熊山岩体),并形成裂陷盆地堆积(梨山组),东部部分“天窗”属这类成因,形成环境跨度大,为半韧性→半脆性→脆性。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84
  • PDF下载数:  38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1993-08-28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