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定量评价

陈晓辉, 李日辉, 温珍河, 付军, 徐晓达. 渤海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定量评价[J]. 海洋地质前沿, 2024, 40(3): 14-21. doi: 10.16028/j.1009-2722.2023.050
引用本文: 陈晓辉, 李日辉, 温珍河, 付军, 徐晓达. 渤海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定量评价[J]. 海洋地质前沿, 2024, 40(3): 14-21. doi: 10.16028/j.1009-2722.2023.050
CHEN Xiaohui, LI Rihui, WEN Zhenhe, FU Jun, XU Xiaod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tability in the Bohai Sea[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24, 40(3): 14-21. doi: 10.16028/j.1009-2722.2023.050
Citation: CHEN Xiaohui, LI Rihui, WEN Zhenhe, FU Jun, XU Xiaod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tability in the Bohai Sea[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24, 40(3): 14-21. doi: 10.16028/j.1009-2722.2023.050

渤海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定量评价

  • 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灾害地质因素定量研究”(ZR2022MD098);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1:25万东海重点海域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GZH201500203),“全国陆域及海区地质图件更新与共享”东部海区区域地质志项目(DD20190377),“东部重点海域海洋区域地质调查”(DD2022171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晓辉(1981—),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陆架晚第四纪层序地层与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hongzi1982@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736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tability in the Bohai Sea

  •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以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域依据地质环境稳定性可划分为差等、较差、中等、较好、优等5级,大部分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总体较好,地质环境稳定性较差的海域占比10.00%,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不稳定环境地质因素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及与潮流相关的环境地质因素较为集中,危险性较大。研究结果对渤海海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定量评价方法可为中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借鉴。

  • 加载中
  • 图 1  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分布图

    Figure 1. 

    图 2  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区划图

    Figure 2. 

    表 1  渤海海域环境地质因素分类表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factors in the Bohai Sea

    类型划分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
    海底环境地质因素潮流沉积体(潮流沙脊、潮流沙席、沙波)、潮流冲刷槽、海底滑坡水下三角洲地震震中、活动断层
    埋藏环境地质因素——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浅层气地震震中、活动断层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级

    Table 2.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nd its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tability in the study area

    指标体系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
    地震震中活动断层
    1级海底滑坡浅层气7.0级及以上活动断层高密集处
    2级潮流沙脊埋藏古河道6.0~6.9级活动断层密集处
    3级潮流冲刷槽埋藏古三角洲5.0-5.9级活动断层较密集处
    4级沙波水下三角洲4.0~4.9级活动断层较低密集处
    5级潮流沙席空缺区4.0级以下活动断层低密级处或空缺区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研究区各类评价指标隶属度信息表

    Table 3.  Subjection value of all kinds of assessment indices in the study area

    稳定性
    分级
    指标分级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
    地震震中活动断层
    r11级0.850.850.850.85
    r22级0.800.800.800.80
    r33级0.550.550.550.55
    r44级0.300.300.300.30
    r55级0.150.150.150.1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分区信息表

    Table 4.  Divis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tability in the study area

    等级分区面积/km2占比/%主要环境地质因素
    r1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288928892.87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海底滑坡、浅层气、埋藏古河道、水下三角洲等环境地质因素密集
    r2黄河三角洲稳定性差等区外围176171807.13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潮流沙脊、潮流冲刷槽、沙波、潮流沙席、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较为密集
    渤海湾东北部海域1496
    渤海海峡西部海域3923
    r3黄河三角洲稳定性较差区外围43532024920.11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潮流沙脊、沙波、潮流冲刷槽、浅层气、埋藏古三角洲较为集中
    渤海湾东北部稳定性较差区外围3250
    渤海海峡西部稳定性较差区外围9857
    辽东湾东南部海域2097
    辽东半岛东南部海域692
    r4全区均有分布,介于稳定性中等、优等区之间442634426343.96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潮流冲刷槽、埋藏古河道等环境地质因素有一定分布
    r5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21202611725.94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水下三角洲、埋藏古河道等环境地质因素分布较少或空缺
    六股河口近岸海域6191
    渤海湾西部近岸海域2564
    莱州湾南部、东部近岸海域4027
    辽东半岛东部、西部近岸海域5242
    渤海海峡东部海域5973
    下载: 导出CSV
  • [1]

    秦蕴珊, 赵一阳, 赵松龄, 等. 渤海地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61-211.

    [2]

    李西双,刘保华,华清峰,等.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J]. 海洋科学进展,2009,27(3):332-341.

    [3]

    李西双,赵月霞,刘保华,等.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浅层构造变形和活动性[J]. 科学通报,2010,55(1):1-12.

    [4]

    刘乐军. 东海灾害地质分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 青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4.

    [5]

    李培英, 杜军, 刘乐军, 等. 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特征及评价[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

    [6]

    杜军,李培英,李萍,等. 基于海洋灾害地质评价基础上的我国近海海底稳定性区划[J]. 海洋学报,2014,36(5):124-129.

    [7]

    徐元芹,李萍,刘乐军,等. 河北南堡-曹妃甸海域工程地质条件及海底稳定性评价[J]. 海洋学报,2017,39(5):103-114.

    [8]

    宋晓帅,于开宁,吴振,等. 莱州湾海岸带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区[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39(2):79-89.

    [9]

    宋玉鹏,孙永福,杜星,等. 渤海海域海底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1,32(3):140-146.

    [10]

    李培英,李萍,刘乐军,等. 我国海洋灾害地质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及进展[J]. 海洋学报,2003,25(增刊):122-134.

    [11]

    蔡鹤生,周爱国,唐朝晖.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23(3):299-302.

    [12]

    杨和雄, 李崇文. 模糊数学和它的应用[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48-184.

    [13]

    马秀冬,李萍,徐元芹,等. 冲绳海槽中段海底灾害地质类型及海底稳定性评价[J]. 海洋科学进展,2018,36(1):79-87.

    [14]

    GUO X S,ZHENG D F,NIAN T K,et al. Large-scale seafloor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South China Sea[J]. 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2020,38(7):804-817.

    [15]

    刘娅楠,贾超,胡邦琦,等. 基于微地貌特征的西太平洋菲律宾海海底稳定性评价[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2,42(1):214-221.

    [16]

    CARPENTER G B, MCCARTHY J C. Hazards analysis on the Atlantic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C]. Houston: 12th Annual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980‍: 399-410.

    [17]

    WILLIAN R B. Structrue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slope geohazardous and engineering constracts [D]. Texas: A & M University. 1986.

    [18]

    刘以宣, 詹文欢, 陆成斌. 华南沿海地质灾害类型、发育规律及防治对策[J]. 热带海洋. 1992, 11(2): 46-53.

    [19]

    李凡,于建军. 陆架海灾害地质因素分类[J]. 海洋科学,1994(4):50-53.

    [20]

    冯志强, 冯文科, 薛万俊, 等. 南海北部地质灾害及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评价[M].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6.

    [21]

    刘锡清. 中国海洋环境地质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22]

    刘守全,刘锡清,王圣洁,等. 南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区[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4):39-44. doi: 10.3969/j.issn.1003-8035.2000.04.009

    [23]

    王洪聚,刘保华,李西双. 晚更新世以来渤海南部海域断裂活动性[J]. 地球科学进展,2011,26(5):556-564.

    [24]

    谢卓娟,吕悦军,彭艳菊,等. 渤海海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J]. 震灾防御技术,2008,3:311-320.

    [25]

    刘振夏,夏东兴,汤毓祥. 渤海东部全新世潮流沉积体系[J]. 中国科学(B辑),1994,24(12):1331-1338.

    [26]

    陈晓辉,张训华,李日辉,等. 辽东半岛南岸海域潮流沙脊及影响因素[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33(1):11-17.

    [27]

    杨作升, 陈卫民, 陈章榕, 等. 黄河口水下滑坡体系[J]. 海洋与湖沼, 1994, 25(6): 573-581.

    [28]

    周良勇,刘健,刘锡清,等.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灾害地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3):19-27.

    [29]

    谢先得, 朱照宇, 覃慕陶, 等. 广东沿海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3.

  • 加载中

(2)

(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5
  • PDF下载数:  16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23-03-06
刊出日期:  2024-03-28

目录